台海若真一战最可靠的股票配资,几天能打完?四位退役将领给出96小时、72小时、48小时、三天四种答案。
数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?
我把它拆开,看看到底谁更靠谱。
先看他们共同承认的前提:台军没有战略纵深,补给全靠海运,电力八成靠进口天然气。
这个前提决定任何推演都必须从“瘫痪节点”开始。
张延廷的96小时把重点放在东西海岸同时封控,他用075编队和气垫艇说明解放军能多点登陆,让台军南北不能相顾。
96小时不是拍脑门,是他把清泉岗到台东海岸线分成八段,每段用卫星图算过登陆点承载量得出的。
帅化民的三天则把赌注压在首轮导弹饱和上,1500枚听起来夸张,可他拿台军公开的机场坐标和跑道长度算过,只要七成命中,固定翼就飞不起来。
展开剩余82%台军每天起降约四百架次,失去跑道等于失去制空,他的三天由此而来。
张召忠的48小时最短,却最依赖“电磁权”这个看不见的优势。
他把现代空战比作手机抢信号,谁先干扰掉对方雷达,谁就能先射后躲。
32架歼-16穿中线那次演习,他看过内部数据,雷达黑屏12分钟足够导弹完成中末段制导,因此48小时是“电磁压制+火力急袭”的乘积。
金一南的72小时最像区域拒止的完整周期,他把美日援军算进来,用山东舰前出巴士海峡的航迹反推火力覆盖半径,得出72小时能把外部干预挡在第二岛链外。
四位将领的时间差,其实差在“外部变量”是否被纳入。
张延廷和帅化民默认外援来不及,张召忠和金一南则把外援当成必须先行打掉的靶子。
再看他们各自没说的部分。
张延廷没提城市战,台军若退入台北盆地打巷战,96小时只是打开大门,打扫房间可能再拖两周。
帅化民没算民间抵抗意志,三天炸掉基础设施确实能让红绿灯熄灭,但也会把中立市民逼成民兵。
张召忠的电磁权假设台军系统一次就瘫,可实战中备用光纤、地下指挥所可能让黑屏时间缩短,48小时会被迫拉长。
金一南的72小时假设美日一定来,可东京和华盛顿的决策流程未必同步,若美国选择经济制裁而非出兵,72小时就失去意义。
把这些漏洞补上,我发现时间长短并非关键,关键在于“战役目标”如何设定。
若目标只是让台军失去组织反击能力,96小时足够。
若还要接管所有港口机场并维持民生,三周都未必够。
若把美日干预算进战役目标,则必须先打一场西太平洋海空决战,时间立刻从“天”跳到“周”。
我倾向把战役拆成两段:第一段叫“瘫”,第二段叫“占”。
瘫的阶段,解放军可以用导弹、无人机、电子战在48小时内拔掉台军的眼睛和腿。
占的阶段,需要把重装部队送上滩头并维持油料、弹药、医疗三条线,这一步才是决定总时长的变量。
台军现有后备旅二十七个,但真正满编的不到三成,若解放军在瘫的阶段就瓦解指挥链,后备动员将失效,占的阶段可能再花三到五天。
加起来,一周左右可完成主要战斗。
但战斗结束不等于战争结束,城市清剿、水电修复、金融稳定需要另外的“治理战”,那已是战后重建范畴,不应被算进“结束战斗”的时钟。
回到四位将领的立场,他们其实都在服务自己的听众。
张延廷给台湾看,强调96小时是希望台当局看清代价;帅化民说三天,是在警告台独别赌;张召忠用48小时对内展示技术自信;金一南用72小时提醒外部势力别伸手。
数字是话术,更是心理战。
我观察俄乌战争后发现,战前所有速胜论都被现实打脸,原因不是武器不准,而是“政治意志”被低估。
台海若开战,台湾社会的分裂程度比乌克兰更深,绿营会把停电归咎大陆,蓝营可能呼吁谈判,民间会出现“快点打完”与“打到底”两种声音。
解放军必须准备两套剧本:一套三天拿下关键节点的闪电战,一套拖过两周的消耗战。
哪一套启用,取决于第一波导弹落地后岛内政治反应。
如果台北高层立即丧失指挥能力,闪电战成立;若出现地方割据式的“刺猬战”,消耗战就不可避免。
因此,与其问几天打完,不如问“打到什么程度才算赢”。
若赢的定义是“法理统一”,那必须完成占领并废除伪宪法,时间以月计。
若赢的定义是“军事上使台军投降”,一周以内可能实现。
四位将领给出的数字,其实是四种对“胜利”的不同想象。
我的结论是:解放军具备72小时内瘫痪台军的能力,但把瘫痪转化为有效占领并维持社会秩序,需要再加一周;若外部势力介入,时间轴将被拉长到一个月以上。
换句话说,三天可以结束主要战斗,七天可以完成初步占领,三十天才能宣告战争结束。
这个时间区间才是对普通人有意义的答案。
至于战争会不会爆发最可靠的股票配资,那是另一道比数学更难解的题。
发布于:贵州省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